|
日本是如何微創再造防水層的?工法介紹+施工案例,快收藏! 二維碼
7
在日本,通常把再造防水層工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叫防水層再生工法,另一類叫貫通注入工法。 【防水層再生工法】 防水層再生工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已有防水層和混凝土保護層之間注入填充材料形成一層新的密封層,從而達到止水目的。(如下圖所示) 這里的注漿材料很關鍵,它必須同時具有以下特點: 1)注漿料必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這樣在壓力的作用下才能流入結構層的細微裂縫中; 2)固化后的防水層必須耐水泡,如果是用在裸露的結構上,還必須耐高溫耐凍; 3)固化后的防水層有一定的韌性,能隨著結構的變形而變形, 防水層再生工法具有微創修補、見效快、施工時間短、施工噪音小、價格經濟等優點,因此在日本被廣泛應用。該工法可以用在室外(屋頂、露臺等),也可以用在室內(廚房衛生間、游泳池等)。 施工順序如下圖所示: 現場施工工藝如下圖所示: 對所鉆的孔要依次連續進行注漿,如果間歇性地進行注漿,有可能不會形成連續的防水層,導致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鉆孔前要仔細檢查基面的結構和層次(有沒有保護層?有防水層嗎?有隔熱層嗎?有預埋管嗎?)。 必須存在可承受注射壓力的保護層(35mm以上)、(不能用于暴露防水層)。 對于屋頂,要注意埋地管道,對于廚房,注意進水/排水管、煤氣管和電氣管道的位置。 如果基層內部有存水,則在注入材料時會有渾濁的水被擠出來,此時繼續注射,直到注漿料被擠出來。 【貫通注入工法】 貫通注入工法,顧名思義就是鉆穿地下室底板或側墻,并將填充材料注入建筑物外部,注漿料在外部土壓力和水壓力的作用下在結構體外表面形成一層新的防水層。 同時,漏水的裂縫也充滿了填充料,達到了止水的目的。(如下圖所示) 這種工法實際上是在結構物有缺陷的迎水面形成了新的防水層,因此防水效果比傳統的在裂縫內注入發泡聚氨酯要持久得多。 現場施工工藝如下圖所示:
文章分類:
防水百科
|